微塑料是指极小的塑料颗粒,通常来源于塑料制品的降解或生产的全部过程中产生的碎片。这些微塑料可以来自塑料瓶、塑料袋、泡沫以及渔网,也可以来自日常使用中难以避免的塑料微纤维,甚至包括牙膏和化妆品中的塑料微珠。
当塑料垃圾在阳光下降解时,会破碎成越来越小的颗粒。随着塑料使用量的剧增,这些微小的塑料颗粒逐渐进入环境,最终通过空气、土壤和水进入人体。虽然微塑料颗粒大小差异很大,但通常直径小于5毫米,有些小到能进入呼吸道,甚至渗透到肺部和全身的血液中。
关于微塑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目前的研究仍在进行之中,但已有部分证据说明,微塑料可能对人体造成一系列健康问题。微塑料可能会引发免疫系统反应,导致炎症,甚至与一些慢性病相关,如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此外,微塑料还可能携带有害化学物质,如农药、重金属、抗生素和病源细菌等,通过微塑料在空气、水、土壤中传播。塑料制作的步骤中的添加剂也会对人体和自然造成不好影响。这些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一旦进入人体,都会造成长期健康影响。
微塑料已经渗透到我们周围的每个角落。研究表明,微塑料在土壤、水体、大气和生物中分布广泛。在土壤中,微塑料可能通过废弃塑料制品的降解或农业活动中使用的塑料膜进入土地,影响植物生长,并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体内。而在水体中,尤其是海洋和江河湖泊中,微塑料的存在更为严重,不仅破坏水生生态系统,还会被水生动物误食,进一步影响水产品的安全性。
近年来,空气中的微塑料问题日渐受到关注。生活中塑料物品的自然降解,衣物、汽车轮胎、建筑材料中使用的塑料制品在使用的过程中脱落、破碎的微小颗粒,都可能会进入空气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这些微小颗粒在空气中飘浮,能够被风力传播到远离源头的地方。微塑料颗粒能够最终靠大气传播到海洋、冰川甚至偏远地区,进一步影响陆地或海洋生态环境中微塑料的广泛分布。由于空气中微塑料体积小、重量轻,它们能够悬浮很久,增加了进入人体的可能性。
空气中的微塑料一旦进入人体,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微塑料颗粒本身可能对呼吸道造成物理伤害,深入肺部导致肺部炎症和组织损伤。长期吸入微塑料还可能会影响呼吸功能,导致咳嗽、气短等症状,甚至加重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症状。更为严重的是,空气中的微塑料可能携带各种有毒化学物质,如农药、重金属、多环芳烃等,这些物质一旦进入人体,可能通过血液循环传播至各个器官,造成慢性毒性反应。科学家们发现,一些染料、增塑剂、稳定剂等塑料添加剂具有激素干扰作用,影响人体内分泌系统,甚至引发癌症等严重疾病。
面对日益严重的空气微塑料污染,我们大家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其对我们的伤害。定期打扫和清洁室内,优化室内卫生,使用带有HEPA过滤器的吸尘器和空气净化器,以减少尘埃及微塑料颗粒。湿式清洁(如使用湿拖把、湿抹布)能够大大减少清扫过程中尘土和微塑料在空气中的飞扬。研究表明,在中国部分城市,室内微塑料的数量明显高于室外,因此保持居住和工作空间良好的通风,定期开窗通风有助于减少室内污染物的积聚。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大家可以最好能够降低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选择可重复使用的环保替代品,比如购物时使用环保袋、点咖啡时自带咖啡杯。购物时关注衣物成分,最好能够降低合成纤维的使用。在日常生活垃圾分类时,合理分类投放塑料废弃物,减少塑料垃圾的堆积和环境污染。国家层面也在努力,自2008年起,中国实施“限塑令”,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并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2020年,中国出台新的塑料污染治理政策,将源头减量政策扩展到更多一次性塑料制品。2021年,中国发布了《“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明确了到2025年塑料污染治理的目标。
微塑料污染慢慢的变成了全球环境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空气中的微塑料无疑给健康带来了严峻隐患。通过个人与集体的共同努力,希望有机会能够在源头减少塑料污染,采取比较有效措施降低空气中微塑料的浓度,保护人类和ECO的健康。
三聚氰胺海绵,常被称为神奇海绵,因其能有效清除顽固污渍而广受欢迎,无需依赖额外的清洁剂。然而,在清洁作业中,这种海绵一旦磨损,就会释放微小的塑料纤维,即微塑料,其直径不超过5毫米
在现代社会,塑料制品无处不在,从日用品到食品包装,为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然而,随着这些塑料制品逐渐分解成微小碎片,它们也悄悄地进入了水体、土壤乃至空气中,并最终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微波炉的“叮”声宣告着剩饭、冷外卖或是打包美食的重生,它们迅速回暖,蒸汽缭绕,诱人食欲。然而,这份便捷美味背后,却隐藏着数百万微塑料悄然潜入我们的饮食之中。现代社会,塑料制品如影随形:外卖盒、塑料袋、饮料瓶等日用品频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最近,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十六个部门联合推出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计划从2024年起,用大约三年时间,普及体重管理的有利环境,明显地增强公众的体重管理意识和技巧,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形成全民参与、普遍受益的体重管理新气象
之所以引发巨大的争议,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是一种有别于甚至是完全颠覆人类传统生育方式的行为。
微塑料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它们能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包括饮用水、海鲜、衣物、化妆品,甚至空气。最近,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一项研究之后发现,微塑料可以通过鼻腔骨骼结构的小孔立即进入大脑嗅球,而嗅球上方的额叶和前额叶是意识的所在地。有研究已经证明,微塑料会对大脑产生毒性,并与帕金森病、渐冻症等神经性退行疾病相关。因此,微塑料污染问题是需要引起足够重视,以减少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